中国政府网 | 重庆市人民政府网 无障碍 关怀版 | 登录 | 注册

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>政务公开>财政动态>财经视点

中国财政|全国人大代表姜国杰:以财政高质量发展着力推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取得新成效

日期: 2024-03-11 来源:中国财政

以财政高质量发展着力

推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取得新成效

全国人大代表

重庆市财政局党组书记、

局长 姜国杰

中国式现代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大道,财政作为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,肩负的责任重大、使命重大。重庆财政始终坚持依法理财、科学理财、为民理财,紧紧围绕“稳进增效、除险固安、改革突破、惠民强企”工作导向,深入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,强化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,有效发挥财政职能作用,努力在推进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中展现财政担当、作出财政贡献。

坚持适度加力、提质增效,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

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、提质增效,政府工作报告和财政预算报告进一步细化了具体措施,这是今年财政政策的总基调,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财政抓手。

一是加大财政统筹,做到“大钱大方”。当家是党委、政府当家,理财是党委、政府理财,财政部门是执行部门、服务部门和保障部门。重庆财政将牢牢把握财政工作政治属性和财政部门政治定位,始终心怀“国之大者”,加大资源统筹,全力保障党中央、国务院和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。育增量、盘存量、提质量,增强财政保障能力。围绕“亩均论英雄”,提高招商引资质量,不断培育增量税源。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,持续涵养税源、夯实税基。分级分类开展资产资源变现盘活工作,提升资产运营质效。调结构、建机制、谋改革,切实保障重大战略。围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、西部陆海新通道、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、重大平台、重大项目、重大建设,完善集中力量办大事工作机制,建立大事要事财政保障清单,实施动态保障。运用数字化手段动态跟踪,实现从决策、政策到项目、资金的精准匹配,确保“一张蓝图绘到底”。

二是强化预算管理,做到“小钱小气”。重庆财政将继续健全制度体系,落实习惯过紧日子的要求,当好“铁公鸡”、打好“铁算盘”,压减非急需、非刚性支出,确保不该花的钱一分不花,用政府的“紧日子”换取老百姓的“好日子”。健全预算管理体系,打造“制度笼子”。优化1个统管制度、5类支出管理办法、5项工作规范,对预算编制、执行、调整调剂、决算等全过程进行统一规范,构建目标体系、工作体系、政策体系、评价体系,打造预算管理“四梁八柱”。强化执行管理,实施“闭环管理”。深化预算公开评审,优化支出结构,把严把紧预算关口。开展预算支出“六压六控”专项行动,按不低于10%的比例压减一般性支出,按50%的比例压减因公出国(境)经费,按现行标准的80%执行各类会议经费。年底实施“零结转”,统一收回未执行完的预算,用于民生领域补短板、强弱项。

三是强化绩效管理,做到“用钱用好”。花钱要问效、无效要问责,是使用财政资金的基本要求。重庆财政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,把绩效理念贯穿财政工作全过程、各领域,切实把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、用出实效来。树牢大绩效理念。把“讲求绩效”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导向和抓手,坚持按照“谁花钱、谁负责”的原则,推进绩效管理与各部门工作融合贯通,切实压实部门主体责任。构建大绩效格局。将“预算绩效管理”纳入党政机关目标管理和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绩效考核体系,持续完善考核结果挂钩机制,积极推动“预算绩效管理水平”纳入市委“经济报表”指标考核体系,并作为“赛马比拼”的重要组成部分,引导区县和部门主动作为、创先争优。

坚持尽力而为、量力而行,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

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、社会和谐之本。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待,必须在高质量发展中持续增进人民福祉,尽力而为,量力而行,兜住、兜准、兜牢民生底线。

一是加大民生投入,做到“尽力而为”。重庆财政始终坚持公共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,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财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多措并举,协同发力,保持重点民生投入强度。面对财政收入放缓、刚性支出增加的“紧平衡”,重庆财政加强资金统筹,市区两级协同发力,全力保障民生领域投入。2024年市级教育、科技、社会保障、卫生健康、公共安全等重点民生领域预算安排支出继续保持较高增长,增幅分别达到6.8%、3.9%、4.8%、4.7%、4.6%。调整结构,优化政策,坚持民生支出优先顺序。重庆财政坚持将民生支出作为财政支出优先保障的领域,将基层“三保”摆在财政工作最优先位置,推动财力下沉,优化转移支付,切实保障基层平稳运行。加强管理监控,持续完善预算审核、压力评估、重点关注、倾斜补助、专户调度、跟踪监测、兜底救助等管理机制。

二是兼顾财力可能,做到“量力而行”。重庆财政深刻认识到保障和改善民生要兼顾需要和可能,要在经济发展和财力能力的基础上,注重财政的可持续性,不好高骛远,吊高胃口。合理确定民生支出标准,确保当期可承受。健全民生支出与经济发展相协调、与财力状况相匹配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机制,合理制定民生标准,从严掌握提标扩面等增支政策,提高民生支出的科学性。加强财政承受能力评估,确保长期可持续。积极探索建立垃圾、污水处理费、公租房、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和公共产品价格动态调整机制。清理超标准、超财力民生政策。科学安排支出,既妥善应对当务之急,又长远考虑来年之需,确保财政行稳致远。

三是强化政策协同,做到“统筹兼顾”。民生领域除了要补短板、解难题、兜底线外,还要致力于提高公共服务可及性和均等化水平。迭代升级管理,推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。重庆财政不断优化转移支付政策,加大对财力薄弱区县的支持力度,完善民生支出保障机制,推进全市区域间均衡,促进各区县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。相机调整政策,增强民生投向的适配性。随着社会发展、经济增长、人口数量等基本要素的变化,人们对民生项目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。重庆财政准确把握这一趋势,在严格落实中央各项民生政策的基础上,实事求是调整优化财政保障政策,重点支持落实普惠性托育服务等,提高财政资金的灵活性和有效性。

坚持求真务实、与时俱进,助力创新高效能治理

高效能治理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应有之义,探索高效能治理的财政方案,不断完善财政治理体系,提升财政治理能力,是财政部门必须回答好的命题。

一是深化体制改革,做到“激励相容”。重庆财政先立后破研究推进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,进一步激发体制机制活力,更好调动市级和区县的积极性。深化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。紧跟中央改革进度,适时出台相关领域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方案,差别化确定不同区域的区县级财政支出责任,推进同一区县不同领域的支出责任分担比例统一。推进市与区县税收收入划分改革。按照中央改革要求,逐步统一税收分成比例,提高市级税收集中度。在统一同一税收在不同区域的分成比例基础上,将税基流动性强、区域间分布不均、年度间收入波动大的税种纳入共享税,适度扩大共享税范围。

二是强化数字赋能,做到“协同高效”。重庆财政以系统化思维,加快财政数字化改革,实现体系重构、流程再造、能力重塑。持续加强预算一体化业务管理。预算一体化是财政业务的核心生产系统,重庆财政将持续完善功能模板,实现预算编制、执行、资产、债务、绩效各环节“横向整合”,推动中央、市、区县等各级财政“纵向贯通”。升级打造“财政智管”。聚焦财政核心业务,构建一批管用、好用的数字化应用场景,逐步实现财政业务“一网统管”、财政运行“一屏统览”、资金流向“一键追踪”、财政工作“一体监督”。依托全市一体化智能化数字平台,实时共享建设成果,建立一本真实、清晰的“明白账”,助力实现“整体智治”。

三是坚持居安思危,做到“兜牢底线”。重庆财政坚持底线思维,统筹发展和安全,有效防范化解财政领域风险挑战。防范化解债务风险。严格落实既定化债举措,加大存量债务化解力度,建立健全应急周转金机制,防范偿债资金断链。严格规范举债融资行为,推进平台公司综合治理、分类转型,坚决防止新增隐性债务。推进“三攻坚一盘活”改革。科学安排国有资本经营预算,推动国企聚焦主业、做优做强,促进国有资本提质增效。优化开发区财税扶持政策,增强市级重点开发区造血能力和发展能级。厘清党政机关、事业单位和企业之间的资金资产、人员工资等关系,做好政企“脱钩”划转工作,促进企业市场化运行。按照市委“三个一批”盘活要求,分类施策、有序推进,切实激发资产效能。加大财会监督力度。全面落实中办、国办《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》,聚焦财经领域重大案件查处、财经纪律重点问题整治、会计评估行业专项监督等重点领域,开展财会监督专项行动,发现并纠治一批违反财经纪律的突出问题。推动财会监督与纪检监察、巡视巡察等各类监督贯通协调,建立健全财会监督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。

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